新文艺群体展现新活力-新华每日电讯
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
首页 >正文
2025

01/05

10:33
来源:
新华每日电讯3版 文化

新文艺群体展现新活力

2025-01-05 10:33:22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3版 文化

  2024年11月12日,一部名为《雕漆隐花,雕出紫气东来》的视频作品在网络平台上线后,迅速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。

  这是李子柒停更三年后的复出之作。割树取漆、揉漆、涂漆、雕漆……在长达14分钟的视频中,李子柒用唯美的画面呈现了自己历经寒暑,用漆艺这一非遗技艺将旧衣柜翻新成一件漆器作品的全过程。

  “李子柒还是那个李子柒!”在网友们看来,她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坚守、传递出的正能量令人感动,而她独特的视频风格、优质的创作也满足了人们多元的精神需求,看她的视频成为了一种期待和享受。

  从李子柒等视频博主,到独立演员、歌手,再到非遗工作室、民营文化机构等的工作者……新文艺群体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有生力量,以其创新创造,为赓续传统文化、推动行业发展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注入新活力、增添新动能。

多元创作满足丰富需求

 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,新文艺群体在融合新技术、新需求的基础上开辟了许多新的文艺领域。微短剧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“截至2024年6月,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.76亿人,占整体网民的52.4%。”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《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4)》显示,微短剧行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期,行业体量稳步增长。微短剧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攀升,企业数量已突破8.3万家。

  热度持续攀升的背后,是从业者们把市场活力转化为创作动力,对微短剧“微而精”“短而美”的努力追求。

  2024年,《重回永乐大典》《大力村超人》《我的归途有风》等一批优质微短剧上线播出,凭借精短叙事和充沛情感,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。

  “尽管‘短平快’,但微短剧也应该表达对生活的新洞察与新观点。”微短剧制片人刘子凡说,《我的归途有风》通过对小镇生活的细节刻画,力图展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美好和温暖,与当下观众建立更密切的联系。

  “文艺的多样性和人民需求的多元性,决定了新文艺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。”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、专职副主席吴华钦认为,新文艺群体更加接地气、懂市场、有活力,能及时捕捉文艺发展信息、敏锐反映时代生活,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多喜闻乐见的作品。

  短视频平台上,朗朗上口的歌曲《小美满》成为不少人记录生活片段的背景音;艺术馆里,创意雕塑与先锋画作带来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;小剧场中,充满烟火气的脱口秀、相声段子引人捧腹……

  吴华钦说,作为新兴文艺生产力的代表,新文艺群体数量规模大、类型分布广、创作观念新、艺术活力强,成为繁荣文艺发展、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。

“技”“艺”融合激发创新活力

  激昂的唢呐声中,白衣青年在翻腾间“变身”传统神话故事中的英雄,身披金光腾空而起……这是国风变装博主朱铁雄视频作品中的惊艳一幕。

  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效技术相结合,把经典人物故事融入当下时代价值,朱铁雄的作品收获了千万粉丝的关注和喜爱,实现了正能量和大流量的双向奔赴。

  “互联网赋予了当代青年更多的视角和表达途径。”朱铁雄说,自己从小喜欢传统文化,脑袋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法。得益于技术的发展,他能够将过去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想法和题材具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。“这种感觉非常美妙。”

  科技为文艺创新创造拓展了新空间,文艺则为科技可见可感提供了新场景。

  沉浸式戏剧通过虚拟现实、全息投影等技术,打造“身临其境”观感;虚拟数字人与真人同台对唱,带来震撼效果;线上直播方兴未艾,各种艺术形式“云”端竞放……

  细数这些渐成日常的文化体验,其中饱含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持续探索和耕耘。

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彭文祥认为,新文艺群体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能够主动适应技术形式、媒介手段、场景应用、业态发展等新形势新变化,通过积极创新艺术形式、创作方式、活动载体、传播手段等,促进多种艺术门类互通互融、推动新业态迭代发展,展现出当代文艺创作生产的新风貌与新气象。

在赓续传统中拥抱世界

  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,以古建筑、塑像、壁画等景观为蓝本,配乐大量采用古筝、钵、梆、锣等民族乐器,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……2024年8月,首款国产3A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一经上线,便在全球掀起“黑神话旋风”。

  “在品质、技术和图像标准上,我们要用世界级的水准讲一个中国故事。”《黑神话:悟空》制作人冯骥说。

  “悟空”出圈,也带火了中国传统文化。

  一位美国玩家在社交平台上留言:“我一直期待中国在游戏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。中国的文化和神话是丰富的。我希望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东西。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中国看看。”

  不止是游戏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新文艺群体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,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扬帆出海,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爱上中国文化。

  将传统文化、非遗元素等与霹雳舞技巧相结合,中国街舞舞者的新创作品《常山赵子龙》《英歌魂》等,惊艳外国资深舞者;

 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,网络文学作家们持续推出相关优质作品,《庆余年》等中国网文被收录进大英图书馆;

  在保护中传承、在传承中发展,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带着这一古老技艺走出国门,向世界展现黎锦之美。不久前,这项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……

  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。当我们怀有更深沉的文化自信,将自己珍视的东西以更适合的形式表达出来,就能得到海外受众的认可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亦高说,“当越来越多这样的创作者和作品不断涌现,我们的文艺就能更加蔚为大观。” 

 (记者王思北 邓瑞璇)

 新华社北京电

 

 

责任编辑:冯明
关键词:文化,中国,发展,传统,短剧
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