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寥凄远,朴实真切-新华每日电讯
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
首页 >正文
2025

01/03

14:01
来源:
新华每日电讯11版 经典引读

萧寥凄远,朴实真切

范仲淹词的艺术特色

2025-01-03 14:01:36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11版 经典引读

  插图:何嘉悦

  叶嘉莹讲授

 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

  我们讲欧阳修的时候提到过,范仲淹曾经亲自带兵去大西北戍边。范仲淹这个人是看重国家安危与利害的,而不是苟且偷安享受的人。

  范仲淹真正流传下来的只有五首词。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北宋的时候,歌筵酒席之间喜欢传唱晏小山的词。范仲淹有一首词是写西北边疆的,写得非常好。我们对于范仲淹的词是略读,主要是因为他流传下来的词太少了,所以历来选词的人都不把他当作一个大家。

宋代罕见的边塞词

  范仲淹跟柳永不一样,柳永在词的发展、形式、内容上有所开拓。范仲淹的词很少,并且在词的发展史上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,所以每一个词人的重要性是不同的。范仲淹的词虽然没有在词的发展史上产生重大的作用,但是在内容上开启了写边塞词的新风。因为从晚唐五代以来,词的内容或是听歌看舞,或是伤离怨别,或是闺阁园亭。我们常说,柳永的词在内容跟形式上有所发展,可是浏览柳永的词你就会发现,最终还是没有跳出大范围,写得还是比较含蓄。

  我们以前讲过相思离别的词,相思离别的传统太悠久了,因为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。可是边塞词的传统呢?如果只以写战争的诗来看的话,是从《诗经》里就有的,因为战争也是自古而来就有的。比如说《诗经》里有《击鼓》,“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”,是说敲着战鼓上战场了,“镗”是铛铛响的战鼓的声音,“踊跃”是这些兵士们勇敢向前奔走的样子,所以说《诗经》里很早就写战争了。楚辞里的《国殇》不是写正在打仗的情形,而是写“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”的大无畏精神,他们写的都是关于战争的,而不是关于边塞的。后来到了汉魏乐府,也有写战争的诗篇。比如《战城南》说:“战城南,死郭北,野死不葬乌可食。”这些士兵们“战城南,死郭北”,古人说的“城”跟“郭”是指内城的墙和外城的墙。这是在作诗的时候,用了一种参差错综的对举,但不论是内城还是外郭,都是有战争和死亡的。那些死亡的人是“野死不葬乌可食”,死在野地里没有人埋葬,只有天上的乌鸦下来吃尸体上的肉。所以说“战城南,死郭北”就是写战争的惨痛,不过这些都不是正式的边塞诗,只能算是写战争的诗。

  真正写边塞和戍守边塞的那些人,他们的感情和心意大量出现在诗歌里,是从唐诗才开始有的。很多人讲唐诗的时候,把其中一类诗叫做“边塞诗”。唐朝之所以出现边塞诗,是因为唐朝的时候与外国的来往是非常多的,所以在边塞设置了很多都护府,就是在边疆上镇守的军事组织。当时唐朝的风气是作诗,因为唐朝以诗赋来取士,所以读书人尤其是在诗赋上有更高的要求。在唐朝,诗歌是最盛行的,因而那些到安西都护府去做官的人,有不少都是诗人,自然而然留下了很多写边塞风光的诗歌。其中有的边塞诗写得非常雄武,比如像王昌龄的“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”和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。唐朝还有一些边塞诗,反映了边塞带领军队的将帅的腐败,如高适曾在《燕歌行》中写道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”,表明打仗的战士已经死亡了一半,可是这个带兵的将领,却还陶醉于美人歌舞中。唐朝反映更多的,还是离别的诗歌,像我们以前举过的“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”和李白的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”。

  唐朝有这么多方面的边塞诗,可是在两宋的词人之中,除了范仲淹就没有人写过边塞词。就拿以英雄豪杰著称的辛稼轩来说,他年轻的时候,也曾经住在北方,他是山东人,但那时候山东已经沦陷了,北宋也灭亡了,所以辛稼轩是生在沦陷区的山东。他年轻的时候在沦陷区是打过游击的,可那不是边塞。所以他有时候怀念从前打游击的生活就说“壮岁旌旗拥万夫”,尽管他写得很雄武、很豪放,可这些都不是对于边塞的描写。范仲淹在边塞生活过,像欧阳修、晏殊,连苏东坡都算上,他们都没有真的到边塞去戍守过,这也是只有范仲淹才流传下来真正边塞词的缘故。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,这种内容是罕见的,所以我说虽然写得少,但是值得我们注意。

萧寥凄远的景象

《渔家傲》

  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  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  《渔家傲》是一个曲调,是能用来歌唱的,其中好几首皆以“塞下秋来”为首句。欧阳修曾经写过十几首《采桑子》,头一句最后三个字都是“西湖好”。所以你可以发现,在宋朝歌词确实是流行的,他们在听歌看舞的时候喜欢写歌词,范仲淹在戍守边疆的时候也同样喜欢写歌词,所以他的这几首词都是以“塞下秋来”为首句。

  范仲淹的《苏幕遮》是写远行之人的,但没有说明他们的分别是不是由于到边疆去戍守造成的,不过是行人的词、思妇的词。同样是写相思离别,你如果仔细比较就会知道,范仲淹所写的相思离别的情意,跟晚唐五代词人和柳永所写的相思离别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  对于诗词的欣赏,我屡次说,不同的好处,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。温庭筠的词说“手里金鹦鹉,胸前绣凤凰”,如果你以为这样精美的才是好的,那你怎么能够欣赏杜甫的“麻鞋见天子,衣袖露两肘”呢?所以诗词不只是精美才算好,有时丑拙也是好的。范仲淹这首词的开头是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,看起来他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说。我们以前也讲过,诗词最好是用形象来表现,所以你要把这个形象写得非常具体,不要只写概念,因为概念的说明不能够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和感动。

  范仲淹这一首词的前半首就是达到了这个标准,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这本来是一个概念,却什么都没有说。你要看他所写的地点是“塞下”,时间是“秋来”。你如果不肯设身处地去想“塞下”跟“秋来”的话,这首词的开头这一句对你来说肯定没有什么印象。可是如果你真的设身处地去想一想,就会发现“塞下秋来”的地点跟时间的设计都非常好。无论身处哪里,秋天都会来的,就像唐朝的诗人所写的,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”,塞外的草木就是这样,它可以一下子长得很茂密,很高很厚,转眼之间就凋零了。北方的很多地方都会经历风沙,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风沙是如何从地上卷起来的。当风一阵阵卷过来的时候,你没办法呼吸,因为风的力量非常强,这就是“北风卷地”。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,胡地的天气在八月份就飘雪了,所以北方边塞秋景的变化是很鲜明的。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这一句说明了地点、时间及对于风景变化的那种强烈的感受。

  “衡阳雁去无留意”,为什么说是衡阳的“雁去”呢?因为衡阳有一个山峰,叫做“回雁峰”。大雁每年都是从北方飞到南方,又从南方飞到北方,主要是因为每年秋天来的时候,北方的天气就会变冷,鸿雁就只能飞往南方的衡阳了,所以他才说向衡阳飞的雁,是“无留意”的。“无留意”三个字表明,大雁因为北方秋天的寒冷而无可留恋地回到了南方。其实“无留意”三个简单的字,比较具体地叙述了“风景异”的概念。怎么“风景异”?天上的雁飞走了,这是对概念做了具体叙述,而且也加强了塞上荒凉的感觉。还有一个作用,就是“雁”与“人”的对比,“雁”毫无留恋地飞走了,可见北方的荒凉是难以忍耐的。可是人呢?不得不留在这里,所以跟“人”发生了一个对比。

  “四面边声连角起”,边声是塞外的声音。什么是塞外的声音?除了战马的嘶鸣、风声的怒吼之外,还有军队里边刁斗的敲击声。“刁斗”是在军队里巡逻用的一种铁器,也可以用来做饭,像铁锅一样。与晏小山听歌看舞是完全不同的,这里充满了四面的边声和接连不断的号角声。当号角的声音吹起的时候,四面的边声会陪衬号角的声音。所以“衡阳雁去无留意”是他目中所见,“四面边声连角起”是他耳中所闻。

  他后边接着说,“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”。“千嶂里”这一句,我可以引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来说明。他说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在中国的西北方,黄河的源头从高高的山上发源下来,望不到平原的边际,因为水都是接着天的,因此说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。这里没有人民百姓,只有为防守敌人而设立的军队,所以说是“一片孤城”。承担戍守的城是很长的一片城墙,而在“一片孤城”的城墙外面是“万仞山”。这才是塞上真正的风光,没有大街小巷居民聚居的情景,只有“四面边声连角起”的情形,所以是“千嶂里”,给人一种隔绝和孤立的感觉。不仅四面的声音是“边声”,而且围绕四面的还是“千嶂”的山。王之涣说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他只说了一个“山”字,而范仲淹所说的不是“千山里”,是“千嶂里”。这个“嶂”字是一种“阻遮”,跟“障”是一样的意思。

  其实,范仲淹的词有一个很大的特色,就是他所写的景象,常常是一种萧寥凄远的景象。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,常常会用几个抽象的、表示感受的字,可是很难说确实是如此的,因为如果你看中国的诗词,他们写大自然的景物、山水花草,都是差不多的。可是如果你读中国诗词读得多了,就会发现,每个人所写的山水花草、所写的景物,以及他所表现的精神、感受,不管取材是什么,他们在诗词里所表现的那种精神跟感受的境界是不一样的。范仲淹很奇怪的一点就是,有的人写高远的时候,会表现得很雄壮、很高浑,可是范仲淹给我们的感觉却是一种萧寥凄远的景象。

朴实真切的情意

  除了写大自然,有的时候,范仲淹也写人情,你会发现范仲淹写的人情,其实很朴实、很真切,是非常精切的感受。

  我们看他另外的两首词,第一首《苏幕遮》: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。  黯乡魂,追旅思,夜夜除非,好梦留人睡。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。”同样写一种萧寥凄远的感觉。“碧云天,黄叶地”写得真是很美,又这么朴实、这么真切。“碧云天”是蓝色的晴空;秋天的时候地上都是黄叶,颜色是非常鲜明的,而且是秋天的颜色。为什么说“碧云天”是秋天?中国北方尤其是西北,我们常常说“秋高气爽”,秋天的时候空气可能是湿度比较少,所以看起来天特别高,而且特别蓝,这是非常鲜明的一种感觉。其实我自己的诗词,写到从前北平的天空也常常这样写。诗人常常说“碧云”,我们说天上有白云,有彩云,有赤霞,那什么叫做“碧云”呢?

  天空常常是有云的,“云”就是云霄之意,“碧云”是“碧霄”,其实就是“碧天”的意思,所以说“碧云天”。“碧云天,黄叶地”,天是蓝色的,地上铺了满地的黄叶,这当然是秋色。“天”“地”“水”,不但是天上碧云、地上黄叶,“秋色”一直衔接到水上,“秋色连波”。水上是什么秋色?是“波上寒烟翠”,秋天的时候,因为晚上已经相当冷了,等到早晨出了太阳,天气又暖起来的时候,水上就出现一层烟霭,而这层烟霭有时候你远远看去,就是蓝色,所以“波上寒烟翠”,“翠”是烟霭的颜色,是蓝色缭绕的。不但是水上,我有一次在美国旅行,到了科罗拉多大峡谷,黄昏日暮的时候,山谷之间就是一片蓝色的烟霭。

  他在景物之间写到,“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”,说山上的落日余晖,“山映斜阳”,而秋天的“碧云天”接着“秋色连波”的秋水。所以他先是一段一段写,然后一笔把它们都笼罩起来了,是“山映斜阳天接水”,所以从天到水到山都在一片秋色之中。就是在这样凄凉的秋天,他所写的是一个旅客。苏东坡的词说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,萋萋的芳草绿遍了天涯,就是这个旅客在天涯漂泊的感觉。“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”,范仲淹说的“芳草无情”,其实是说旅客的漂泊没有终止。到处都是天涯,漂泊到天涯更远的地方,是“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”,看起来比日落的斜阳还要远,而这都是我行不尽的旅途。

  我们再看《御街行》:“纷纷坠叶飘香砌,夜寂静,寒声碎。真珠帘卷玉楼空,天淡银河垂地。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。  愁肠已断无由醉,酒未到,先成泪。残灯明灭枕头敧,谙尽孤眠滋味。都来此事,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。”《渔家傲》写边塞,《苏幕遮》写行客远行,《御街行》写思妇,是三个不同的主题。他说“纷纷坠叶飘香砌”,“纷纷”是很多的意思,秋天,叶子落了、坠了,从树上飘落在闺中思妇的台阶上,因为是“闺中”,所以他说“香砌”,“砌”就是“阶”,即台阶的“阶砌”。“纷纷坠叶飘香砌,夜寂静,寒声碎”,用字非常恰当。范仲淹是很朴实的一个人,他不逞才、不使气、不好奇,而且他能够写得非常精切,把重点都掌握住了。“纷纷坠叶飘香砌”,“坠”字就是叶子正在从上空飘落的感觉。所以他后面说“夜寂静,寒声碎”,深夜人已经都睡了,很安静了,而闺中的思妇无眠,所以她听到台阶上一片片落叶飘落的声音。“夜寂静”,夜越来越安静了,是“寒声碎”,“寒声”就是“秋声”。《渔家傲》写“四面边声连角起”,塞外马嘶的声音、刁斗的声音、战角的声音、北风卷地的声音,是塞外的秋声、四面的边声。他现在所写的是闺中的秋声,秋声是什么?就是落叶飘在阶砌上的声音,所以是“寒声”,秋天寒冷的季节落叶飘落的声音。“碎”字,一片一片地飘落,你听到一点点的声音,等一下又是一点点的声音,所以“夜寂静,寒声碎。真珠帘卷玉楼空,天淡银河垂地”。

  “真珠帘卷玉楼空”,闺中思妇挂的是珍珠帘,她今天晚上不能够成眠,所以珍珠帘是卷起来的。“玉楼”是空的,因为她所怀念的那个人不在,当然不是真的空,她自己在里边,可是只有她自己一个人,这个楼显得这样空旷和寂寞,所以“真珠帘卷玉楼空”。思妇无眠就起来凭栏,看到楼外的景色,是“天淡银河垂地”。“天淡”,是秋天那么高远的天空,而且有月明的夜晚。天上的云霄,在月光照耀下,一片空明的样子,所以是一个“淡”,简直是非常淡薄的、透明的样子,是“天淡银河垂地”。你们也许现在不注意天上星斗的转移,但古代的时候,没有这么多电灯、这么多楼房,所以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星斗都是很注意的。秋天的时候,天上的银河特别鲜明,而且你要是在高楼上望远,这一片银河是一直垂到地下去的,所以是“天淡银河垂地”,这是大自然的景象,那么高远,那么萧寥,那么凄远的一种感觉。

  不只如此,银河代表什么?银河代表的是“隔绝”。曹丕的《燕歌行》也是写思妇的怀念的。看到天上的牛郎跟织女,他说“尔独何辜限河梁”,人世之间这种悲哀的不圆满的事情,我们不能够避免。“何辜”者,是什么罪过,牛郎跟织女你们为什么缘故,也怨恨着河梁的离别。唐朝诗人李商隐,说“人间从到海,天上莫为河”,我知道人世间的悲哀苦难没有办法避免,我愿意心甘情愿地承认人间的苦难,任凭它东流到海。“从”者,“任”也。而河水的东流到海代表着什么?河之到海是人生之长恨,像水之长东,李煜说“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是任凭它东流到海,滔滔滚滚的长恨;李商隐说“天上莫为河”,天上就不应该再有一条河梁的阻隔了。所以范仲淹说:“真珠帘卷玉楼空,天淡银河垂地。”你看他开头都是写景色,并没有写情,所写的大自然的景色萧寥凄远,可是他慢慢写到“天淡银河垂地”的隔绝,这句表面上还是大自然的景色,可是暗示的已经是隔绝了,已经是离别了。

  “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”,每一年中秋都是团圆的季节,可是征夫思妇年年仅仅有“月华如练”,天上的月亮的光华,像一匹白练。范仲淹的词存世不多,可都是传诵众口的。而且他的词容易让人记得,因为他的感受那么精切,把最精华的写出来了。你念了范仲淹的词,不用很费力去背它,将来有一天的月明之夜,你怀念人的时候,就会想到“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”,情景都写得那么切合,这是范仲淹的好处,萧寥凄远之中那一份感发的力量。

“每观其文,想其人德”

  回到范仲淹的边塞词。范仲淹写边塞,是非常切身的感受。唐朝很流行边塞诗,所以很多人写边塞,并不见得真到过边塞,可是他们都写边塞诗,连杜甫都是如此的。杜甫曾经写过《前出塞》《后出塞》,他没有到塞上带过兵打过仗,没有这个经验,所以都是想象之词。其实诗人词人所写的诗词,有的是真正自己的体会,有的是想象,天才想象的能力比别人丰富,还有一种非常广大的同情心,不但是与人类同甘共苦,甚至与花草鸟兽同甘共苦,以万物之心为心,以万民之心为心。杜甫做到这一点了,所以尽管不是写真正亲身体验的东西,他同样能写得感情深挚动人,因为他真是设身处地替别人设想的。我们之前曾讲过杜甫的一首诗,说他怀念他的妻子,他不写他自己怀念妻子,而是先设想他的妻子怎么样怀念他。杜甫另外有一首长诗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,在饥寒交迫之中,“幼子饥已卒”,他家里最小的儿子在饥饿之中死去了,可是他后来说“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”。

  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,杜甫是以丑拙为美的第一个人,而且有最成功的、最有反省的觉悟。从《诗经》《楚辞》开始,一般说起来诗都是写美的。写丑拙,能够把丑拙写得美,而且有反省,认识到丑拙的美的最了不起的诗人就是杜甫。他说自己的儿子在饥饿之中死去了,他说我不是农夫,不纳租也不纳税,不当兵不服兵役,我的名字不属于征伐的、战争的征兵名册之中,我所遭遇的仍然是这样酸辛悲苦的不幸。“平人固骚屑”,那些平民,唐朝的人那时候说“平人”,因为避唐太宗的讳;“固”是说“一定,当然”;“骚”者,是说“骚乱,不安”;“屑”是说很多,有很多忧愁患难,是“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”。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了不起的地方,想象之词也不是说全都不好。我常常说诗一定要有真诚的感发的生命,诗歌是主“诚”的,就是说你自己一定有真诚的感发才可以。你说真诚的感发就只能写自己的遭遇,那你的诗岂不是太狭窄了吗?所以诗人,绝不能把他的想象拿走了,一定是主“诚”的。

  我要再回来说范仲淹,一般人写《前出塞》《后出塞》,写《从军行》,这是唐朝很流行的一个题目,他们不见得真的到了边塞,当然像杜甫这样好的诗人,可以写出来很好的诗,因为他真的能够以别人之心为心,真的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去设想。可是有的人就是故为造作出来的,故为豪放之词;有的人,是故为哀伤之词。有的人为表现他同情战争,所以就把战争写得非常悲惨,有的人觉得我应该鼓舞士气,所以就把战事写得非常雄壮。范仲淹这个人的好处是他非常朴实、非常真切地写他自己最真实的感受。《渔家傲》的后半阕,他说: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”他说“浊酒”,李白有一首诗题目叫做《行路难》,他说“金樽清酒斗十千”,黄金的酒杯里装的是“清酒”。这里范仲淹所写的是“浊酒”,在唐宋诗词里边“清酒”跟“浊酒”是一个对举,“清酒”是比较高级的酒,“浊酒”是比较低级的酒,而军中所饮的都是浊酒,所以他说“浊酒一杯家万里”,他从军在塞外,所饮的是军中的浊酒。

  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,他也不故为雄壮,他也不故为哀伤,他所写的是他自己真正的心情。“燕然”是一个山的名字,是“燕然山”。东汉窦宪同匈奴作战胜利后,曾经在燕然山立碑,且刻了一个“铭”,“铭”表示“记述”的意思。而且这个“铭”是写《汉书》的班固作的。所以“燕然勒铭”,代表的是胜利,是窦宪跟匈奴作战胜利了,班师回朝,在燕然山给他记功。范仲淹当时在西北边疆跟西夏对峙,哪一天胜利呢?哪一天回去呢?没有一个真正胜利、班师回朝的日子。这七个字之所以好,就好在表现了范仲淹内心的真实感情。他非常想要回到故乡去,“浊酒一杯家万里”,我怎么能够不思乡,怎么能够不思家?而现在我没有办法回去,“归无计”。

  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”,胡琴、羌管都是当年从外族传到中国来的,所以加“羌”字、“胡”字。在边疆的时候,他们所用到的很多乐器也是胡人常用的,所以他听到有人吹羌管的声音,眼睛所看的是满地秋天的严霜,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”。“人不寐”,在这样的声音、情景之中,老将军不能够成眠。将军满头白发,功名未立,所以“将军白发征夫泪”。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品格,非常朴实、非常真切,而他能够掌握重点,而他所写的景色的萧寥、凄远,你都可以看到这个人不从俗的耿介、认真的态度。

  文学,特别是诗歌,最重要的一定是你内心的感发的力量,既然是从你内心中感发出来的力量,所以一定是与你的精神感情结合非常密切的。有人说陶渊明的诗“每观其文,想其人德”,看到他的文学作品、他的诗,就想到这个人的品德,特别是那个诗人真的把他内心的感发写出来,写的是他内心最深处的自己,就更能够代表他的“人德”。真正好的诗人,一般都是有这种特色的。

 

责任编辑:冯明
关键词:范仲淹,边塞,声音,秋天,唐朝
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